返回

卧马沟的冬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常护着新生。新生学习好,又在学习上常帮着杏花,算术语文不管是啥作业杏花总是抄新生的,她不爱动那个脑筋。杏花长的挺喜人好看:双格眼翘鼻子小嘴,脸蛋儿像珍珠一样光洁白嫩,但她的性格却像她妈心窍不是很灵,很单纯,学习不是很好。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做作业考试经常抄新生的。新生也乐意让她抄,有时候新生还干脆替她把作业做了。学校里那么多同学,只有杏花不欺负他,不叫他地主的儿子。新生愿意和杏花在一起,愿意帮助她,再说杏花长的挺好看,心眼也好。

    皇甫老师出了这么一道作文题,就又把杏花给难住了。她咬着铅笔尻子,瞪着眼,不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父亲母亲养育了她,天天和她在一起,她却不知道怎样去写他们。杏花把脸转向同桌的新生,她想还是等着抄他的吧。新生扬起脸看着黑板上的作文题愣愣地出神。“新生,你也不会做这道作文?”杏花把声音压的低低的问一声。新生没有转脸,依旧端直地看着黑板上的四个字。新生怎么能不会做这样的作文呢,他是被“父亲母亲”这四个伟大而神圣的字感动了。在他的心灵里早就澎湃起一股强烈的爱的狂潮,这爱的狂潮都要把他淹没了。他感谢皇甫老师出了一道这样好的作文题,在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父亲母亲更值得让他颂扬的人吗?没有,谁都没有父亲母亲更让自己感动,更让自己崇拜了。在新生心中父亲母亲是最善良最勤劳最俭朴的人,更是他最亲最爱的人。如果自己是一个画家,就要为父亲母亲作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自己是一个歌唱家,就要为父亲母亲唱最动听的赞歌;如果自己是一个作家,就要用最优美的文字为父亲母亲作传记;如果,如果……小小年纪的新生此时此刻心里有许多许多如果。他被这些如果感动的热泪盈眶,但他没有让盈眶的热泪流溢出来,他用湿润的睫毛把滚动的泪珠儿挡在眼眶里没有让它们流涌出来,对父亲母亲新生有千言万语说不完的心里话。他从书包里摸出一截短铅笔紧紧地捏在手里,开始在作文本上写起来。小小的铅毛头上倾注了新生的全部情感,铅笔太短太小了,捏在手里连铅笔尻子都露不出来,但新生就是要用这短小的铅笔抒发出心里巨大的感情……

    杏花一时动不了笔,就把脸偏转向同桌的新生,见他手里捏着的铅笔那么短那么小,都快拿捏不住了,就从自己的铅笔盒里取出一根削好的尻子上还带着软橡皮的长铅笔给新生递过去。新生没有要杏花的长铅笔,但他扬起脸很感激地朝杏花笑了一下,这笑表达的就是谢意,他常这样向她表达谢意。新生书包里有长铅笔,但他舍不得用,手里的短铅笔只要还能捏住,只要还能写出字,他就要坚持着用。每一根铅笔都是父亲母亲用血汗钱为他卖来的,父亲母亲挣来的工分不容易。

    新生捏着短小的铅笔头子,在作文本的格子纸上一笔一划把自己对父亲母亲的真挚的爱写出来,新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

    《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也是最俭朴的人。

    我的父亲每天早早起来,在别人都还在甜美的睡梦里的时候,他就把全村的坡道和街巷扫干净了。一年四季,不管那一天卧马沟的人们早晨起来看到的都是一个崭新干净的世界。在这干净的早晨开始一天的生活,心情该有多么舒畅呀;我的父亲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别的社员上工的时候只背一件劳动工具,而我的父亲肩上还要多担一担茅粪。父亲常对我说:‘没有大粪臭,就没有五谷香’大粪浇灌到庄稼地里,就能获得丰收。丰收是每一个农民最大的心愿;我的父亲还有一套好木匠手艺,我和同学们坐的这些课桌就是父亲亲手为我们做出来的,父亲在我们家崖口上的偏窑里整整干了一个冬天,才给我们做出这批崭新的课桌。父亲多好呀,对我们下一代这么的关心。父亲还会吹唢呐,吹的可好听了,尤其是在夏天的晚上,父亲在崖口上吹响唢呐能让所有的人都忘掉劳动的辛劳。父亲的那把唢呐是马桥村的爷爷传下来的,可有些年头了。

    母亲和父亲一样勤劳善良,同时还非常漂亮美丽。母亲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还要纺线织布,好像母亲就不知道疲倦,每天都干得很晚很晚。有时候鸡都叫了母亲还坐在织布机上叭叭地抛甩着梭子。我和父亲身上穿的衣裳全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母亲的手可巧了,母亲做出来的活村里人谁都比不上。母亲还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母亲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好好学习,要把书念成,长大了要有出息。’我知道母亲说的出息就是要学好本领,将来为人民服务。我一定要听母亲的话把书念好念成,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爱我的父亲母亲。

    皇甫老师大大地惊讶起来,他想不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有条理有层次通顺流畅,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情感,充满了对父亲母亲的爱。别的同学的作文简直不能和它相比,皇甫老师像得了宝贝似的把新生的这篇作文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真的有些爱不释手。教学这么多年,他第一次被自己的学生感动。他拿起批改作业的红笔从第一句话下开始画圈,一

第二十二章(2/7),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